会议时间:2017年1月19日 AM 9:30 — PM 11:30
一、会议主题
贯彻落实十八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全国质检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当前形势任务,贯彻实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三五”规划》,部署2017年度工作。
二、会议内容
(一)质检总局副局长、认监委主任孙大伟同志作工作报告;
(二)有关省(直辖市)领导讲话;
(三)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同志讲话。
一、会议主题
贯彻落实十八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全国质检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当前形势任务,贯彻实施《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发展“十三五”规划》,部署2017年度工作。
二、会议内容
(一)质检总局副局长、认监委主任孙大伟同志作工作报告;
(二)有关省(直辖市)领导讲话;
(三)质检总局局长支树平同志讲话。
2016年认证认可年度工作亮点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认证认可工作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服务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心,加快改革创新步伐,着力抓好基础性、关键性、先行性的工作,实现了“十三五”的良好开局,为服务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做出了贡献。
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凸显认证认可作用
以贯彻实施中央重大部署为抓手,采取一系列措施,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凸显认证认可职能作用,提升服务大局工作成效。
——绿色产品认证体系整合工作有效推进。“整合绿色产品标准、认证和标识体系”是中央深改办部署的年度重点改革任务,按照中央、质检总局的部署,国家认监委年初迅速启动整合工作,提出以“统一实施、继承并行、循序渐进、合作开放”为原则,加快整合目前分头设立的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产品评价制度,推动建立统一的针对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并兼顾消费友好等综合指标的“中国绿色产品”认证(合格评定)体系。目前,国办已正式印发《关于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的意见》,《意见》指出,到2020年,初步建立系统科学、开放融合、指标先进、权威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与标识体系,实现一类产品、一个标准、一个清单、一次认证、一个标识的体系整合目标。《意见》明确了7个方面重点任务,提出了4项保障措施,为实现绿色产品认证体系整合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坚实保障。
——出口食品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工程走进千家万户。按照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部署,国家认监委积极推进出口食品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以下简称“三同”)工程,推进出口食品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国内食品消费供给质量,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在2015年供港食品领域试点“三同”工作的基础上,2016年,建设上线出口食品企业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向社会公示了达到“三同”要求的1150家出口企业及其产品,全年帮助企业新增国内销售额55.6亿元。“全球食品安全倡议”(GFSI)组织麦德龙等商超零售、麦当劳等餐饮企业会员,采信“三同”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信息,优先选择“三同”企业作为供应商。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组织沃尔玛、家乐福、华润万家等30余家超市与“三同”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对接。“三同”产品已经走入百姓餐桌,日益成为消费者广泛认知和信赖的品牌。
——服务“一带一路”、自贸区开放战略再添新成果。破除技术贸易壁垒,促使美国联邦通信管理委员会(FCC)延迟实施针对无线通讯设备新的授权规则及测试实验室规则,避免了我国数百亿美元通讯信息设备出口贸易受到影响。与新西兰、捷克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别签署了清真认证、产品检测认证、有机产品认证等双边互认安排,推动了对外经济贸易;实施出口食品企业“逐一帮扶”行动计划,出口食品贸易额逆势增长4.6%;首次实现我国生鸡肉产品出口蒙古国、伊拉克、阿富汗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内简化平行进口汽车CCC认证要求,推动平行进口汽车总量年增幅保持在10%以上。
——助力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出台新举措。针对电商发展存在的源头质量控制困难、诚信缺失等瓶颈问题,加大认证认可“云桥”开放、电商认证等工作力度,认证认可“云桥”与阿里、京东、1号店等主要电商平台和上海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等政府信息平台实现对接,覆盖电商业务总量90%以上的B2C业务。在核心装备、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加快完善检验检测认证体系,新建机器人、太阳能光伏、北斗导航、轨道交通等36个国家质检中心,创建10个“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向社会首次发布“中国机器人认证(CR)”标志,颁发首批机器人产品认证证书;完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发展环境,积极推动“检验检测认证技术”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类别,1700余家从业机构列入高企认定名单;完善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国家统计制度,向社会发布2015年度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信息,检验检测服务业近三年平均增长13.45%。建立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57个,获证面积达200万公顷,有机产品年销售额已达360亿元,有效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
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发展活力
围绕全面深化改革部署,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培育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推动检验检测认证行业成为服务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激活发展动能。认证机构审批时限从72日减少为35日,减少51%;出口食品企业备案时间减少65.4%;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要求由64条84款缩减到50条40款。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优化公共服务流程,CCC认证单元数量压缩约20%,认证机构数量从改革之初的172家增至301家,增加74%,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同比由24847家增长到31122家,增长25%。新增机构中大多进入知识产权管理、生态农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领域,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平台。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改革步伐。上报“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行政许可项目整合取消方案,将减少对3500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的重复管理;深化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改革,实施技术法规式目录管理,建立“认证通用要求+细化产品目录描述”管理模式,促进强制性产品认证向国际通行的标志制度转化;推进食品农产品注册认证模式改革,创新跨境监管通报、协查、互信的国际合作机制,通过“互联网+”注册认证方式,落实境外企业主体责任、境外官方监管责任,强化源头管控;出台汽车产品CCC认证改革八项措施,显著降低企业成本,引导企业加快研发物联网、绿色、新能源汽车等新产品,培育汽车平行进口等新业态,提升汽车产业供给水平。
——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提升监管效能。研究建立CCC免办协同监管机制,实现了CCC免办产品“一地审批,全国使用”;探索与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联动,首次联合环保部开展机动车环检、安检机构专项检查,规范3450家机动车检验机构监督管理;探索引入“互联网+监督检查”等模式,形成电商平台事前管控、监管部门事中事后监管的新机制,仅儿童安全座椅就成功下架40万件问题产品,交互证书信息102万条;加强事中事后动态监管,对3家不符合要求的境外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企业暂停注册资格;运用大数据加强对市场主体服务和监管,对1415家存在问题的检验检测机构予以通报处理。2017年认证认可工作重点
开展一批先导性质量提升行动
全面提升认证认可的质量基础作用
深入实施内外销“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将“三同”作为“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重要抓手,深入开展出口企业“逐一帮扶”行动,着力完善“三同”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增加“三同”企业数量和产品种类,培育一批“三同”知名品牌,带动相关产业和消费提质升级。
积极推出高端品质认证服务。围绕“中国制造2025”,推行机器人、物联网等自愿性产品认证,引导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围绕农业供给侧改革,完善涉农领域检验检测认证体系,培育一批高端农产品和农资认证品牌,提高绿色优质农产品的认证覆盖率;围绕服务业提质升级,在养老、教育、医疗保健、金融、物流等行业加快推行服务认证,打造优质服务品牌;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着力打造浙江制造、深圳标准、广东品质等一批区域质量认证品牌。
统一推行绿色产品认证、标识制度。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的意见》,抓紧分解任务,明确进度安排,建立协调机制,争取配套政策,编制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目录和实施规则,迈出整合改革的实质性步伐。
大力强化全面质量管理。在装备制造、建筑、交通等行业开展适合行业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研究推动整合管理体系、追溯管理体系以及能源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可持续性管理、道路交通安全等新型管理体系认证,助力提升相关行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切实加强认证执法监管。围绕重点领域质量整治行动,对玩具、童车、家电、手机、机动车、电线电缆和电商产品等风险集中领域加大认证执法和监督抽查力度,对行业多发、跨区域问题组织区域联动监管,对网络电商、流通领域等系统性问题联合相关部门加强协同监管,坚守质量安全底线。
推出一批关键性改革举措
推进认证认可制度结构性改革。认证制度方面,要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完善强制性产品认证的分级管理和动态管理模式,强化生产企业、指定机构主体责任;激励引导机构自主开发市场需要的自愿性认证项目,创新评价模式。资质认定制度方面,进一步整合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许可项目,建立“基础资质认定+行业特殊要求”的资质管理模式。注册备案制度方面,进一步扩大进口注册目录范围,加强后续动态监管和联动处置,探索开展跨境监管“三互”合作。认可制度方面,完善认可约束和认可结果采信机制,强化认可的权威技术评价地位,积极研发细分行业需求的新型认可类别。人员注册制度方面,积极开展第三方职业资格评价服务,加快推动人员注册向水平评价类资格制度转变,满足社会对职业能力评价的需求。
打造“互联网+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新业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战略资源,积极探索互联网条件下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深度融合的方式途径,鼓励开发全样本分析、检测云和在线监测等新业态新模式,在信息安全、物联网产品、电商服务等领域率先开展“互联网+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试点,推动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一体化发展。
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方式。做好摸底调查和信息采集等工作,建立全国范围的监管对象、监管人员、监管结果信息库;依托区域联动机制,探索“统一组织、协作实施、人员统筹”的办法,解决地方认证监管部门样本不足、人员不足等问题,促进认证监管一体化;做好整改落实和结果公开等工作,强化整改结果检查评价,鼓励社会监督,形成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
实施认证认可行业“领跑者”计划。大力推进从业机构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建设,培育一批知名机构品牌,促进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做大做强做优。结合构建认证认可强国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从业机构能力评价、品牌评价活动,深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完善自主创新成果保护机制,培育一批细分行业类别的“领路者”、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知名机构品牌。同时,强化从业机构履行法定责任和社会责任的考核评价机制,深入推进行业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建立从业机构诚信积分制度,实施行业禁入“黑名单”制度,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实施一批示范性基础工程
全面夯实认证认可工作机制平台
大力推进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围绕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在农产品、中医药、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领域和东、中、西部区域重点建设一批公共服务平台示范项目,推动纳入国家“双创”、综合配套改革等示范平台。完善平台建设条件和评价标准,突出公共服务属性和共建共享功能,鼓励公共服务平台开展联盟认证、联网服务、联合攻关、联动协作等活动,鼓励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创业者、消费者利用平台获取低成本服务,切实发挥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双创”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
积极开展认证认可示范区创建活动。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和行业开展创建认证认可示范区域(行业)活动,重点开展检验检测认证产业示范区、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示范区、绿色产品认证“领跑者”行动等一批示范项目。强化政策支持和配套服务,优先在示范区试点改革创新举措,把示范区建设为先行先试“试验田”、产业创新“孵化器”、共建共享“先导区”。
加快构建“一带一路”认证认可国际合作机制。深入实施《共同推动认证认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愿景与行动》,深化国别研究、政策沟通、制度衔接和技术交流,开展国际交流培训和援外项目,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互认机制化。积极参与国家自贸区建设谈判,深度参与认证认可国际组织,稳步推进多双边互认,促进中国认证认可标准、技术、服务“走出去”,提升我国在国际合格评定领域的制度性话语权。
着力健全认证认可宣传推广机制。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构建认证认可公共宣传机制平台,开展世界认可日、检验检测机构开放日等一批重点宣传活动,组织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建设等一批重大宣传题材,推广认证认可促进质量提升、加强全面质量管理等一批优良实践案例,树立优质服务、诚信自律、自主创新等一批优秀行业典型,优化行业形象,扩大社会影响。树立一批标杆性创新创优典型
全面提升自身建设水平
推进党建创新创优。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切实加强党组织建设,继续探索党建质量管理体系、“三型”创建、支部共建、支部工作法等党建工作新方法,总结推广一批党建创新典型经验,切实发挥好党组织的政治保证作用和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
推进科技创新创优。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凝聚高端智库资源,构建认证认可研发创新平台,探索政研、科研、标研一体化机制,深化NQI关键共性技术研究、认证认可强国评价指标研究等一批创新成果,突破认证认可服务智能制造、信息安全等一批关键技术,制定服务认证评价、绿色产品评价等一批行业标准,扩大认证认可科技标准化成果。
推进管理创新创优。在各级认证监管部门和广大从业机构中推行质量管理升级行动,运用管理创新方法切实履行行业管理职能、提高服务发展能力。
推进人才创新创优。完善人员注册制度,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构建专业学科体系,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人才供给质量。(转)
来源:国家认监委(2017-01-19)